““中等收入陷阱”?用劳工团结迈过去”
中国经济这次真的很辛苦。 今年以来,政府确定以稳定增长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试图通过强刺激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底层。 虽然北广深和三亚以外的二三线城市取消楼市限购,央行纷纷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发改委继续抛出重大项目包,但gdp增速仍不可避免地滑落至7.0的心理关口。 比起抽象的经济数据,下层的人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珠三角,工厂普遍开工不足和倒闭,工人们更难找到工作,长期积累的劳资矛盾集中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升温。 这两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超过50%。 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这种评价并不为社会普遍接受,但比尔部长对问题的诊断和处方令人瞠目。 比尔部长建议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率增长率,在劳动关系上,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员工以地区为单位或以领域为单位进行合作,与雇主强烈谈判。 让公司和员工作出个人决策,增加就业灵活性等建议,真的令人震惊。 贵公司是财政部长、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楼部长的这一发言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 比尔部长开的处方,中国不仅无法避免中等收入的陷阱,反而会陷入更全面的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cki上可以检索到数千篇学术论文,百度百科上的说明也很充分。 为慎重起见,将学术杂志学术大佬们的定义与百度百科的定义进行了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来看,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incometrap )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快速发展报告( 2006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基本含义是,快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水平超过人均gdp1000美元,
过去十年来,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一再被提及。 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学快速发展意义上的经济起飞,取得了成果,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很多深刻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的引擎有足够的动力,成功了中国这样的巨大经济区块。 二战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成为快速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长期停滞,饱受贫民窟、犯罪、社会动荡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困扰,成为负面的典型。 学术界提出了美化的概念,告诫后世要吸取拉丁美洲的教训。 这个概念和中等收入陷阱一样在中国很流行。 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运和人民的福利,也关系到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 因此,不仅是中国人,外国人也很关注。
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何产生的?
中外学者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东亚和中南美的经验教训已成为比较研究的基本素材。 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方面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同样,万能的百度百科也总结了出来。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以这个学术行业引用率稍高的代表作品和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对象,认为百度百科的总结基本上是可靠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常识。
在众多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中,社会贫富分化、收入差距扩大是学术界的共识,相关学术论文无一例外地指出了这些。 作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倡导者的世界银行也特别提出了这些。
道理很简单。
首先,社会贫富分化影响市场的形成,经济增长失去内生动力。 生产和费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最终是为了费用,费用是生产的原动力。 在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低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拉动,产品可以出口海外市场,但经济起飞后,持续依赖出口会产生贸易摩擦,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持续依赖投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 这个时候,出现了经济增长最终动力的规律。 但是,国内支出的启动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依靠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 收入差距太大,站在金字塔尖的富人有花钱的能力,但人数少,费用诉求总量有限。 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有花钱的诉求,但没有花钱的能力,无法形成经济学上的有效诉求。 总的来说,社会对有效费用的诉求不高,经济增长就会缺乏内生动力。
其次,贫富分化引起社会动荡,经济增长失去和平环境。 绝对平均主义会使社会失去活力,但贫富差距过大会在社会上产生张力。 世界高收入国家一般也是收入分配平等的国家,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也是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 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成功地抑制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维持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反,拉美国家普遍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打压工会,扶持资本,私有化公共部门,造成社会贫富分化差距,引发社会动荡,一点点的国家发生了频繁的政权更迭。 在动荡的社会中,经济增长是从哪里开始的?
中国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行列,能否成功进入高收入行列,取决于能否应对严重的城乡和地区快速发展失衡问题,应对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这几个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比尔部长长时间处于经济口中,为什么不擅长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导致了劳资关系的严重失衡。 国有企业私有化,公共资源进入少数个人的怀抱,迅速成就了亿万富翁们,但大量工人失业,工人阶级从国家的主人变成了雇佣工人。 2亿6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城市中得不到公民待遇,受到公司最严厉的剥削。 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分散的个体劳动者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而各级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扶持资本,压迫劳动者,使得劳资关系更加失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来应该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反而常常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 发达国家纷纷去工业化后,中国成了新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产业劳动者集团,但数亿新劳动者、老劳动者处于无组织状态,无法抵抗强大的资本和权力。 富士康的各工业园区聚集了十几万到几十万名工人。 但是,这些年轻人处于原子化状态,劳动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感到孤立无援,只能用自杀这种个人方法抗争。 中国建筑工地上有4000多万农民工在忙碌地工作,他们至今连劳动合同都没有,劳动权利得不到任何保障,年底也拿不到工资。 另外,城市里有很多保姆、保姆、商人等,从事非正规雇佣,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 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比这更灵活的了,比尔部长担心中国的工人会像欧美国家一样团结,不知道中国现在的现实国情。
以不平衡的阶级力量为对象,劳动者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从横向看,在中国的国民收入构成中,公司和政府所占比例高,劳动者所占比例低。 从纵向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公司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越来越低。 社会学家一直呼吁中产阶级主导的橄榄型社会,但中国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底层社会。 新富裕阶层穷奢极欲的时候,社会底层的人们只能节衣缩食,过着艰难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比较有效的投诉不足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政府一直呼吁扩大支出诉求,这种社会结构,如何形成比较有效的支出诉求? 为了刺激人们花更多的钱,政府开始了教育和住房的市场化。 这两只手,一瞬间就把下层人民仅有的家底挖干净了。 房地产业繁荣十年,房价一步步暴涨,进一步挤压了中产阶级的增长空之间。 在大中城市奋斗的年轻白领们,凭借双方父母多年的积蓄,勉强付了首付,幸运地成为房奴,但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入。 在缺乏有效诉求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依赖出口和投资。 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制造业打开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政府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出售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已经债台高筑,许多地方政府实际上耗尽了祖上积攒的家业。
中国实体经济已经严重结构失衡,失去了内生增长的动力。 连土地都卖掉的地方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能力大幅减弱。 面对上瘾的实体经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刺激资产泡沫的发生,形成虚假的繁荣。 寅吃卯粮的经济政策延缓了危机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底层人民只能获得微薄的利益,经济增长放缓时,底层人民首当其冲。 目前,大量工厂开工不足、倒闭、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影响最大的是工人。 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开始爆发,社会不稳定。 我们希望不要重蹈拉丁美洲的覆辙,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国步拉丁美洲后尘。
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警惕快速发展主义陷阱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并不深刻,而是中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反复提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中国有很多工人、农民、农民工等底层没有处理好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还很落后,中国13亿人的民生诉求,足以再次启动中国经济引擎。 很遗憾,在现在的生产关系中,底层的大众空在呼吁,但是没有支付能力。
中央高层强调要调整结构,学术界也一直呼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扩大费用诉求。 但是,好处结构的调整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这是力量的较量,这不是光靠口头就能推进的。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调整劳资关系,收入分配改革就只能用空的语言,也无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整不平衡劳资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工人的组织化程度,使工人阶级真正拥有力量和尊严。 中国工人正是要向欧美工人阶级学习。 这个方案无疑会降低资本的利润,引起资本及其代理人的反对。 在这一事件中,作为人民共和国的财政部长,到底代表了谁的利益,一目了然。
再者,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是个伪问题,所以不必太在意。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快速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其背后有快速发展主义的逻辑。 快速发展主义用经济增长代替快速发展,以人均gdp衡量增长,追求无限经济增长本身就有问题。 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有缺陷。 人均gdp更不可靠。 底层人民总是注定要被平均的。 即使人均gdp很高,又能证明什么呢? 香港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阻滞。 但是,香港贫富分化十分严重,房价和物价极高,下层市民处境十分悲惨,香港白领阶层面临很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香港至今没有八小时工作制。 这样的生活真的会幸福吗?
经济是手段,人的幸福才是目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着眼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更深层的价值。 从这一点来考虑,西方经济学强加给我们的想法都要改变,整个经济运行的系统必须改变。
本文:《““中等收入陷阱”?用劳工团结迈过去”》
免责声明:风暴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