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 解读:央行为何再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9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0.25个百分点降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0.25个百分点降至2.5%,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波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其他各等级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完) )。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央行相关负责人就降低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扩大存款利率波动区间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年11月22日利率调整的效果如何? 这次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首要考虑因素是什么?
a )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基准利率诱惑作用的发挥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降,社会融资价格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近几个月来,消费物价涨幅下跌,工业品价格跌幅扩大,对实际利率水平形成了推高作用。 目前,物价涨幅处于历史低位,为妥善采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之间。 此次利率调整的要点是,继续发挥基准利率的诱发作用,进一步巩固社会融资价格下跌的成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2、问:此次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首要拷贝和预期效果是什么?
答:这次用对称的方法降低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75%下调至2.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6%下调至5.35%。 其他各等级贷款基准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由于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再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有望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实际利率直接产生一定的下调作用。 而且存款基准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也有利于金融机构筹资价格的下调,对继续降低各种市场利率和公司融资价格,进一步缓解公司融资价格高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问:结合此次利率调整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波动区间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a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款利率波动区间逐渐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持续提高,初步形成了差异化、精细化的存款利率定价局。 特别是在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相关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波动区间的条件基本成熟。 而且,随着理财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高速发展,更多的负债类产品自发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这就催生了我国必须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因此,继续发挥基准利率对银行定价的引诱作用,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存款利率波动区间的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2倍扩大到1.3倍。 这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措施。 存款利率波动区间扩大后,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之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其完全定价机制建设,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4、问:此次利率调整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 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a )此次利率调整的要点是依然维持实际利率水平以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波动趋势,并不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常态,快速发展条件和快速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但其核心是经济快速发展方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术部署,反复稳定地追求事业总基调和宏观政策的稳定、微观政策应有的总体思路,更积极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把转变方法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重视宽松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适度事前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中性适度,更加重视创新,将改革纳入规制中,密切结合货币政策的调控和改革深化,、 及时发放公司和个人大额存单等办法,继续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之间,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体系,健全利率传导机制,杜绝央行利率调控的比较有效 (完) )。
附件:
第59期:央行为什么二次降息?
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拥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的经济学”。
导语:央行于3月1日宣布再次下调利率,扩大了存款利率上浮幅度。 这表明央行继续降低融资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下降的原因在于通货紧缩压力的增大。
1月cpi破1,创下5年来最低纪录。 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比上个月扩大,通货紧缩正从传说中变为现实。
物价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有效诉求不足,其中费用不足的迹象十分明显,此前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年实际费用增速低于上年。
减速和经济下降看起来像鸡下蛋和蛋下鸡的关系。 由于民间和公务支出下降,相关投资增速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民间收入和财政收入减速,民间支出和公务支出受到抑制。
加上投资和净出口乏力,实体经济总诉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但是,如果将通货紧缩视为货币现象,货币要素本身就是促使通缩形成的内生动因。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传导机制失灵了。 另一方面,银行融资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实体经济融资诉求下降,银行更加谨慎地融资,以及银行利用证券企业的两融业务向股市投入资金。 另一方面,债务人用于借入新融资,新融资不支持新投资。 由于这两个原因,央行定向投放的流动性无法比较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支撑物价上涨的力量。
其次,基轴货币的供给收缩影响货币的增长。 这是资金外流的结果,近期外汇占用金下降现象明显,为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创造了条件,但无疑是货币供给增速下降,抑制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宏观当局在通货紧缩问题上越来越头疼了吧。 因为长期物价下降会导致经济衰退,影响就业。
如何应对步伐越来越近的通货紧缩,是中央必须尽快面对的问题。
结构性政策将继续采用,更加宽松的总量政策有可能成为常备工具,降息和降准将轮流作战。
如果此前央行密切关注两次降息,cpi破1后,将弱化宏观部门的分歧。 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两种货币的汇率波动由双方的利差变化决定。 由于美元升值预期明显,人民币贬值可能加剧资金外流,进一步缩小本币供给,打击国内经济。 这是谨慎派所持的观点,也是央行延缓降息的理由。
但是,随着通货紧缩的阴影越来越大,央行的淡定状态将消失。 因为物价持续下跌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要比资金外流严重得多。 由于中海外汇储备丰富,资金外流显然不会冲击汇率体系。 另外,外汇占有率的缩小反而拉开了空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政策组合是三个工具,被采用。 可以利用利率下降刺激实体经济,利用外汇干预稳定汇率,增加基准货币供给。
当然,为了应对商业银行传导机制失灵的问题,宏观当局将采用杠杆股市、防止资金流向股市等结构性工具。 这些结构性政策结束后,总量工具将依次登场。
党管理经济已成为政治新常态。 因为在这个党的会议之后,大的宏观政策随时都会出台。 统计局公布cpi破1那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召开,如何应对通缩,应该是这次会议不容回避的议题。 此后,虽然信息报道没有提到这些,但这证明了预案已经形成,会议只是统一思想。
两会马上开幕,经济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为首相撰写政府实务报告,是降息时间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降低利率也需要政治。
免责声明:风暴分类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